北京时间:南水进京2年半 北京市民:水碱少了 口感变甜了
来源:北京时间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03日 浏览次数:
+ . -

  (北京时间记者 齐韫 实习记者 韩宁)江水滔滔润京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历经1276公里跋涉的丹江口水库来水15天后奔涌抵京。截至2017年8月1日上午11时33分,江水进京水量突破25亿立方米,水质始终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以上,极大缓解了首都水资源紧缺形势,北京人均水资源量从100立方米左右增加到150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100万。

  北京中心城区的大型水厂以前主要集中在城市北部和西部,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在城市南部建设了郭公庄水厂、规划了亦庄水厂,在东部建设了第十水厂,使得中心城水厂布局更加合理,进一步提高了供水安全性;在供水范围内的郊区新城,也全都规划了以南水北调为水源的骨干水厂,能够进一步提高区域供水保障率。目前,南水已占城区日供水量的七成,供水范围已基本覆盖中心城区、丰台河西地区和大兴、门头沟等新城,以及昌平、通州部分地区。

  两年半来,北京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科学制定用水计划,优先使用外调水,努力把好水用在刀刃上。按照“喝、存、补”的用水原则,25亿立方米的进京江水,有17.14亿立方米用于自来水厂供水,5.69亿立方米存入大中型水库和回补地下水,其余用于中心城区河湖环境。南水已成为城区供水的主力水源,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由1.0提升至1.2,有效遏阻了地下水超采局面,显著改变了首都的水源保障格局和供水格局。

  

  通过水源区及沿线地区治污措施及北京市“入京、入城、入厂”三道防线设置确保了水源安全,自来水集团在全市增设水质监测点,安装水质在线监测仪,实现了从源头到管网用户终端全过程的水质在线实时监测。居民饮用水水质有了明显变化,以南水北调来水为单一水源的水厂供水范围内尤为突出,群众普遍反映自来水水碱减少、口感变甜;有充足的江水保障后,我市大规模开展了自备井置换工作,近两年已关停自备井260眼,置换单位265个,近70万市民喝上了优质的市政自来水。

  从首都水资源中长期保障的角度出发,利用现有京密引水渠修建9级提升泵站将南水北调来水调入密云水库,进一步扩大南水覆盖范围,增加我市水资源战略储备,实现南水北调水和本地水的无缝衔接、灵活切换。

  

  新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形势,对中心城区的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首都新机场、冬奥会等重点功能区的建设,配套工程第三阶段的建设也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实施及重点区域城市规划、用水需求,不断优化调整项目建设时序。

  面对城市新定位、新发展,为保障副中心供水,市政府科学调整了配套工程项目建设时序。提前建成为城市副中心供水的通州支线、通州水厂工程,通州水厂已准备就绪近期将试通水,可大幅改善通州区人民的用水条件;正在加快建设大兴支线、河西支线等项目,将构建南水进京第二通道,为首都新机场区域以及城市南部、西部地区和供水,进一步支撑重点区域的发展建设;推进到2030年的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后续规划,以增加人均水资源量、增加水资源储备、增加生态环境用水为目标,着力打造多元外调水通道,全面提升城乡供水安全,沟通外调水与本市河湖水系,加快改善首都水生态环境,切实保障首都宜居城市建设。

主办单位: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4952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107号